韓國成功發射“世界號”火箭,多少家航天私企參與其中?
當地時間6月21日下午,韓國科學技術信息通信部部長宣布,“世界”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飛行高度達到目標高度700千米,衛星進入預定軌道。據南極世宗科學基地接收到的衛星數據,在發射40余分鐘后,衛星與地面站完成首次通信連接。衛星同地面站將在發射11個小時后的22日上午進行首次正常通信。
韓國成為全球第七個擁有自主衛星發射能力的國家,并且通過開發“世界”號發動機,韓國同時成為全球第七個擁有開發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的國家。
“世界”號是韓國第一枚“完全自主”研制的運載火箭,從2010年3月投入研發至今,整個工程耗時12年左右,250名研究人員參與其中,總投資將近2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04億元)。“世界”號是三級運載火箭,總重量200噸,使用液體燃料,可把1.5噸級衛星送至距離地面600至800公里的軌道。
這是韓國第二次發射“世界”號火箭,該火箭計劃搭載1顆180公斤重的衛星和4顆立方體衛星,用于檢驗火箭發射性能。2021年10月21日,韓國對“世界”號運載火箭進行了第一次試射,當時“世界”號只搭載了一顆1.5噸重的模擬衛星,但因第三級發動機熄火早于預期,未能將模擬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此次進行的第二次發射原定于今年6月15日進行,但隨后因遭遇大風天氣,發射日期推遲至16日。此后在發射準備過程中又發現氧化劑箱出現數據異常,發射再次被推遲至今日。
韓國近年著重研發低成本、高精度的衛星發射技術,希望借此開拓本國航天產業,相關企業也因此迎來重大發展機遇,比如在“世界號”的制造過程中有大約300家韓國企業參與。韓國政府“希望最終將所有相關制造技術轉移給私營企業”,參照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合作模式,將更多組裝和發射流程方面的業務委托給某家企業。
除了火箭制造,監測、導航和通信衛星設備制造商也將受益于韓國政府的財政支持。按照科學技術信息通信部的說法,政府打算花3.7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01億元)開發一個由8顆衛星組成的定位系統,為發展自動駕駛技術等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