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小F-22”就快飛了,這次憋足勁頭了
韓國空軍成立得不算晚,是在日本投降后的1946年。當時美蘇各占朝鮮半島一半,不同信仰的朝鮮人供職于南北政權的空軍部門,組成各自的空中力量。南方空軍人員數量多飛機少,僅僅有一些教練機、聯絡機,而北方在蘇聯的支持下裝備了伊爾-10、雅克-9、拉-7等飛機,實力遠比南方強,但這些飛機大部分在朝鮮戰爭爆發后被美軍摧毀。朝鮮戰爭后期,朝鮮人民軍空軍開始換裝米格-15噴氣式戰斗機,那時候南朝鮮空軍的裝備還是螺旋槳的F-51“野馬”,換裝F-86噴氣式戰斗機已經是戰后了。
由于歷史的原因,美式裝備自然成為韓國空軍的絕對主力。韓國空軍上世紀90年代換裝洛馬公司第52批次的F-16,也就是KF-16。到了21世紀初,韓國空軍引進F-15K,具備戰斗、轟炸多功能,戰斗性能遠比北方朝鮮人民軍空軍的戰機強,而那時中國具備類似能力的蘇-30數量并不多,殲16多功能戰斗轟炸機需要更晚些才會問世。那個時候,如果僅看裝備質量,韓國空軍還是可以牛一下下的。
不過韓國的航空工業并不完善,即便與日本相比,也缺乏像日本石川島播磨那樣的航發制造能力,因此對美國有相當大的依賴性。洛馬曾經出過一部分技術,讓韓國人搞出FA-50“金鷹”攻擊/教練機,還成功出口了。于是KAI 滿懷希望地希望洛馬也能參與KF-21項目。
如果洛馬提供飛控、航電、雷達等五代機關鍵技術,小弟大哥一起把KF-21弄出來,豈不成了世界航空界佳話?不料,洛馬一點面子都沒給,堅決說不。讓韓國人造出一架接近F-35的五代機,等于砸了洛馬自家飯碗。教會徒弟,餓死師傅,論起“講規矩”,全世界都是一樣的,大哥照樣不例外。這年頭,“地主家也沒有余糧”。因此,KF-21一出生,就掉了半代,成為四代半戰機,連彈艙都沒有內置,而是采取了“半埋式”方案,這必然影響隱身性能。
韓國空軍主要把北方的朝鮮作為假想敵,此外還有制衡中國、防范日本的需要,裝備建設指向性明顯。KF-21如果將來達到一定的生產數量,肯定會淘汰現有的F-4、F-5E等老式飛機, 讓KF-16心里七上八下在后邊排隊等著。這樣,在一定時間段內,韓國空軍將實現四代機、五代機和四代半機群的混搭:四代機是以KF-16輕型戰斗機,以及F-15K重型多功能戰斗機;五代機是進口的F-35;四代半機就是“國產”的KF-21。其實韓國人很明白,僅就空軍裝備質量而言,位于東亞前列已經板上釘釘,但是如果這個時候不把KF-21推出來,以后再想發展自主的戰斗機制造業,可能就再也沒有機會了。畢竟研制五代機遠遠不是造出一個飛機殼子那么簡單的事。
KF-21采用了兩臺F414-GE-400渦扇發動機,同系列發動機還用在F/A-18E/F“超級大黃蜂”、瑞典JAS-39E/F“鷹獅”戰斗機上,單臺推力5.9噸,開加力能達到近10噸。KF-21的主動相控陣雷達由韓華集團(Hanwha)研發。韓華集團是位列韓國前十的大企業,確實有一定的研發實力,據說雷達樣機已經在一架改裝的波音 737-500上進行測試。
但是,航空界“老大哥”整“小兄弟”的例子非常多。蘇聯整死過東德的巴德152。美國整過的就更多了,以市場擠壓為主。如果沒徹徹底底整死你,還留了一口氣,原因可能有“給面子”的成分,也有不可名狀的“分寸”。這句話并非戲言,我國臺灣地區因為美國拒售F-16,于是讓漢翔公司在華錫鈞博士牽頭下獨立上馬IDF“經國號”戰斗機,飛機雖然有些技術短板,但有自己鮮明的特色,本以為前途坦蕩。結果美國上世紀90年代立馬換了一副嘴臉,同意向臺灣出售F-16,徹底把IDF的后續生產計劃擠垮,導致產業人才大量流失,這批人有些被韓國挖走,只能跑到FA-50“金鷹”項目中謀生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