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試圖為民用飛機安裝導彈防御系統
美國聯邦航空局FAA已向美國交通部提交了一份提案,該提案試圖允許美國聯邦快遞(FedEx)的貨機安裝紅外對抗措施,以防御紅外制導導彈。雖然這不是第一次為民用飛機提供紅外對抗措施,但該提案表明,即使在民用航空領域,導彈防御的需求仍然存在。美國聯邦航空局的提案指出,“近年來,在國外發生了多起民用飛機被便攜式防空導彈系統攻擊事件。” 為了應對這一威脅,美國聯邦航空局為聯邦快遞尋求特殊適航規定,以安裝一個“在機外發射紅外激光能量以對抗紅外制導導彈”的系統。美國聯邦航空局指出,目前民用飛機的適航法規缺乏這些系統的相關規定。
聯邦快遞即將購入的A321P2F和導彈防御系統
該提案表明聯邦快遞正在尋求為其新采購的貨機安裝定向紅外對抗系統(DIRCM)。這類自衛系統現在廣泛用于軍用運輸機和直升機,也有部分戰斗機安裝。該系統的工作原理是向來襲的導彈發射特制的紅外 (IR) 激光束,從而致盲其導引頭,或者至少將來襲導彈從它們所瞄準的飛機上引向他處。
守護者導彈防御系統吊艙
聯邦快遞 MD-10 上的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定向紅外對抗系統
聯邦快遞希望加裝該系統的飛機為空中客車公司生產的A321P2F型全貨機,是A321客機的遠程版本。A321目前主要用作客機,但其客改貨計劃已經推出,并已開始獲得訂單。聯邦快遞計劃用A321P2F替代波音757F型貨機,主要用于電商物流的運輸工作。目前A321P2F型貨機,也被業界廣泛看好用于取代波音737到757這兩個級別的貨機。在之前的2004 年,以色列航空公司成為世界上第一家也是唯一為其飛機配備導彈對抗系統的民用航空公司,其配備的系統是基于消耗性的紅外曳光彈的,而不是DIRCM系統。不過,鑒于曳光彈在地面上引發火災的擔憂,以及它們的相對不穩定的火工品性質,促使客機后來轉向基于激光的其它防御系統,能更有效地抵御更高級的威脅。根據國際民用航空組織的報告,近50年來,至少有 42 架民用飛機遭到便攜式防空導彈系統的攻擊。其中,一架載有260名乘客的以色列客機,在從肯尼亞蒙巴薩機場起飛時被疑似便攜式防空導彈的彈片擊中,不過最終安全降落在特拉維夫,損失輕微。另外在2003年,一架從伊拉克巴格達起飛飛往巴林的DHL貨機,在被導彈擊中左翼后,被迫進行艱難的緊急迫降,這一事件也在當年引發了航空業內的軒然大波!
被導彈擊中左翼的DHL公司A300貨機
事實上聯邦快遞早在2006年就開始在其飛機上測試反導彈對抗措施,當時它在麥道公司生產的MD-10貨機上安裝了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基于AN/AAQ-24軍用紅外干擾系統的“守護者”系統。該系統為FedEx專用的系統,由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與FedEx合作設計,安裝在獨木舟形的腹部吊艙上,該吊艙可以在十分鐘內安裝或移除,并擁有非常小的阻力。該系統包含一個用于發射激光的球形轉塔,以及面向四周的紫外線導彈逼近告警系統傳感器,可為激光轉塔提供360度警告和提示。該裝置是美國國土安全部反便攜式導彈系統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旨在開發和測試民用飛機的反導彈系統。在該計劃期間,國土安全部針對29種便攜式防空導彈系統,測試了兩種不同的定向紅外對抗系統,分別是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守護者”吊艙系統和BAE公司的“噴氣眼”系統。國土安全部評估了超過16000個飛行小時的測試,發現這兩個系統都“滿足有效性要求”,并且可以在許多攻擊環境下抵御多枚導彈。國土安全部從2010年開始的全面評估得出的結論是,航空公司可以“以相當高的成本并對航空公司的運營產生影響”來整合這些DIRCM系統,預計為3600架飛機配備該系統的價格將超過300億美元。國土安全部同時還指出,由于涉及軍用裝備,在它們可以在國際上推廣和使用之前,需要先解決出口管制問題。事實上美國正是便攜式防空導彈擴散的主要根源。在整個上世紀80年代,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向與蘇聯作戰的阿富汗叛軍提供了大量“毒刺”導彈。美國政府后來發起了一系列昂貴而復雜的行動,試圖尋回剩余的所有導彈,但其中很多仍然下落不明。2012年利比亞班加西附近的美國領事館遭到襲擊,在當地的中央情報局附屬機構的任務正是盡可能多地收回從前利比亞政府軍的武器庫中被搶走的便攜式防空導彈。俄羅斯生產的便攜式防空導彈是目前流落到恐怖組織和叛軍手里最多的導彈。主要原因在于裝備這些俄羅斯導彈的國家,如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都遭遇了嚴重的內亂或是內戰,致使大量此類導彈失去有效控制,從而引發了國際民航業界對于這類導彈武器威脅的擔憂。目前無法統計究竟有多少導彈最終落入了恐怖組織或犯罪組織的手中。
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 Guardian 吊艙安裝在一架租給聯邦快遞的 Air Atlanta Europe 747-300 上進行測試
美國聯邦航空局的文件再次提醒人們關于防空系統落入壞人之手所帶來的危害。目前聯邦快遞關于安裝防御系統的具體計劃,以及最終普及的程度和規模尚未有明確說明。至于是否有其它航空公司跟進,以及FAA會對此類系統最終制定怎樣的適航標準,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強國軍事